您當前的位置 : 嘉興在線  >  思享  >  正文
讀嘉評論 | 讓群眾訴求“最多跑一次”
2023-04-10 15:06

  實現“民呼必應”,嘉興將打造具有辨識度的“民聲一鍵辦”特色品牌:今年9月底前,全面實現12345、110與基層智治綜合應用平臺三方互聯互通,暢通3個平臺間工單流轉反饋渠道,各類事項高效協(xié)同分工處置。對于廣大市民來說,“民聲一鍵辦”意味著,沒有撥錯的熱線,只有流暢的轉辦,無論通過哪個平臺提出訴求,都能得到相關部門的快速反饋。

  110和12345,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詳的兩個熱線。通常情況下,12345受理的是一般性政務服務相關事項,而110則是專門的盜搶匪等警務事項的接警熱線。但在現實生活中,由于“有困難找警察”的觀念根深蒂固,很多人已經形成了“有問題先打110”的潛意識,導致很多不屬于警情范圍的求助、舉報電話也打給了110。這既占用警務資源、影響處警效率,還會讓一些煩心事、操心事延誤辦理時機,影響群眾辦事的滿意度。

  民有所呼,政有所應。去年5月,國務院辦公廳發(fā)布意見,部署推動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與110報警服務臺建成高效對接聯動機制。嘉興則早在2017年就啟動相關工作,并逐步實現了110與12345雙向派單、秒級響應。這次落實中央有關精神,嘉興又創(chuàng)造性地將聯動范圍擴大到基層智治綜合應用平臺,實現“民聲一鍵辦”。更多平臺聯動的背后,是政府服務對群眾需求的主動對接——通過大數據的科學分類、精準派單、快速落實,建立完善各條熱線之間的協(xié)調流轉機制,推動非警務事項合理分流、高效辦理,確保危急情況盡快處理,“急難愁盼”耐心解決,矛盾隱患源頭化解。這樣既不會讓不明就里的群眾因打錯熱線而“碰一鼻子灰”,又能讓相關事項獲得及時響應和快速處理,真正實現“民呼必應”。

  當然,熱線一條線,需求萬根針。要用“民聲一鍵辦”這條“便民線”,串起群眾“急難愁盼”的萬根針,熱線平臺的互聯互通、高效運轉只是起步,最終要促成的是政務服務質效的全面提升。達到這一目標,必須做好“加減乘除”。首先,做好“減法”,減少錯誤使用。對于“民聲一鍵辦”,嘉興已經明確,110及時響應處置突發(fā)警情,12345推動部門解決非警務事項。要引導公眾正確撥打。其次,做好“加法”,加強對接聯動。數據平臺要全面貫通,對接流轉要全面暢通,處置力量要全面融合,風險防控要全面閉環(huán),以平臺對接的暢通、高效,實現服務群眾“1+1+1>N”的聚合效應。再次,做好“乘法”,提高辦理效能。一些群眾之所以事無巨細都打110,除了不了解110的職責外,更大程度上是覺得“好使”:聞警必動、有警必出。這就需要所有相關部門履職盡責、真心為民,對群眾來電及時反饋,讓投訴建議件件落實,以“民呼必應”的高效贏得公眾的信任。最后,做好“除法”,避開思想誤區(qū)。熱線平臺高效對接,最需要打破的是部門之間的藩籬,最需要避免的是部門之間“踢皮球”,唯有堅決跳出一畝三分地、各掃門前雪的思維誤區(qū),才能壓實各方責任,讓民意“一鍵即達”。

  “民聲一鍵辦”,回應期待、方便群眾,是真正意義上“刀刃向內”的自我革命。相信隨著相關機制逐漸完善,相關各方將做好職責明晰的減法、厘清認識的除法,做足互聯互通的加法、效能提升的乘法,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操心事、煩心事、揪心事,真正讓民情民意實現“最多跑一次”,讓“民聲一鍵辦”成為浙里最“嘉”營商環(huán)境的金字招牌。


來源:

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安裝

在這里,讀懂嘉興

相關閱讀
分享到: